常言道:“好的教育没有围墙”,库姆斯、伊里奇等人主张非制度化教育,他们针对教育的弊端,提出了“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哲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戴镣铐跳舞,很可能是我怕控制不住身轻如燕的自己”。围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来说就相当于艾瑞克·弗洛姆所说的镣铐,意味着边界与限制。
爱因斯坦说:“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只有打破思维惯性,解放思想,遵守规则而又能突破限制,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教育当然也是如此,好的教育理应没有围墙。
胜者教育多年来立志做没有围墙的教育,从2003年成立一直到现今,胜者教育以国际化视野,辅以适合中国少年的实际需求,潜心研发商学相关课程,兼收并蓄积极学习,深耕中国青少年教育,打造青少年成长产业生态系统,让没有围墙的教育成为青少年天赋的启蒙和燃点。
一、推倒教育的围墙,扩展教育的边界
“围墙”在百度百科上的释义为:“建筑学上是指一种重直向的空间隔断结构,用来围合、分割或保护某一区域,一般都围着建筑体的墙。”那么教育的围墙又指什么呢?
从大的层面上说分为教育有形之“墙”和无形之墙。有形之围墙不用多说,它早已成了学校的固有特征,尽管形式各异,大凡学校则必有围墙,例外不多。
然而,把教育和从事教育事业的学校圈于围墙之内的,除了有形的围墙,还有更坚固、更难以冲破的无形之“墙”,服务于考试的留在了墙内,与考试无关的则大多被拒之墙外。
大规模的关起门来在学校的围墙之内从事教育活动的历史始于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是解放劳动力的需求,把儿童置于学校集中照管,便解放了一倍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再生产劳动力的需求,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少年在学校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成为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青少年、儿童大量集中在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就将未来的小劳动力和整个教育活动圈进了围墙之中。从此,教育这项本来更多属于个人的事务就变成了国家的事业,直到今天依然如故。
在我国,学校无形之“墙”的出现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高等教育开始普及的时候。考试因其具有反馈、促进教学和选拔人才的作用,在社会迫切要求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大环境下,不断得到强化,高考从选拔人才的普通考试变逐渐演变成了万众瞩目的“国考”。
虽然把学校与教育圈于围墙之内既有情理之中的缘由,也有情非得已的无奈,但圈于围墙之内太久,就不免日渐孱弱,固步自封,习惯循规蹈矩,拒绝变革。
而学校围墙之外的世界却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知识不再是由少数人和机构垄断的稀缺资源,其获取变得越来越方便,作为传授知识的专门机构的学校会日渐失去了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商业和公益机构正在慢慢蚕食原属于学校的教育阵地,商业机构凭借其高效运营、公益机构凭借其的成本优势不断攻城掠地,学校在教育领域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越来越小;学校教育的僵化与教育需求者选择机会的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所以,无论是有形之墙,还是无形之“墙”,都需要适时打破,以还学校教育以本来的面目。
胜者教育认为:面对此种境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跳出围墙,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不断尝试,以期赢得教育的曙光。胜者教育张益铭老师也在新书《成长有道》里写道:“青少年教育最佳,也是效果最好的教育并非来自教育者,而是青少年本身。”
二、胜者少年商学院,打造青少年成长产业生态系统
胜者教育为青少年开设了各种商学课程,致力于从小培养孩子的领导力与创造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处世能力,增加未来成功的砝码。
胜者教育张益铭老师认为:“青少年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针对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是外界。很多时候青少年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也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这便涉及资源、人脉的运用。这些理念都蕴藏在当代商学之中。通过精诚合作、优势互补青少年可以有效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商业思维的培养,青少年也可以规避一些恶意竞争,或者竞争中找到共同发展的共赢之路。”
因此,胜者教育培养的重点不仅在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拓展,更在于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品质,面对大是大非的判断与眼界。这些恰恰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培训所缺失的。
而胜者教育少年商学课程是胜者教育全力打造的高端素质教育成长平台,胜者少年商学院以打造青少年成长产业生态的中国样本为目标,让每一个走进来的孩子都能在这里重新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结语:
在未来,胜者教育仍坚守做中国的世界级少年商学院这一愿景,将少年商学作为孩子的启蒙必修之课,同时坚持 “胜者少年163模型”,并把它分享给更多父母,致力于推倒教育的围墙,扩展教育的边界,让每位孩子的天赋闪耀,让胜者少年的梦想启程。
意见反馈
×